新余学院2022-2023学年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 时间:2024-05-21 发布人: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


 

 

 

 

 

新余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2023学年)

 

 

 

 

 

 

 

 

 

 

 

 

 

 

 

 

 

 

 

 

 

 

 

 

 

2023年12月

 

 

 


说明

本报告是根据国教督办[2018]83号文件中关于普通高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生成,报告中数据源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统计的时间与平台中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要求一致。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补充并完善本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录

学校概况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4.信息资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六)教学改革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四)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五)实践教学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四)质量监控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二)就业情况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七、特色发展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附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学校概况

新余学院坐落于江西省新型工业城市——新余市。新余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新余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天工开物》开工匠先河、《兴国调查》树求实楷模。新余学院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之所。

新余学院是一所与新余共生共荣的新兴高校。新余学院是应新余市发展需求而诞生、与新余市共生共荣共成长的高校。1983年新余正式复市,新余学院的前身——新余职业大学于1985年应运而生。1992年6月,更名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新余学院。新余学院是新余市唯一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园占地133公顷,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图书馆藏书170万册,电子图书138万册。学校在职教职工81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54人, “双师型”教师293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教师552人),在校生15000余人。办学38年来,累计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

新余学院是一所工学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学校坚持扎根新余大地办学,根据新余新型工业城市的特点,优先发展工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文理为基础、新能源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3个教学院,3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理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八大学科门类。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启动了转型发展工作试点,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获批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新余学院是一所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中的地方高校。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之路,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专业4个和省级一流课程24门、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4个;在第二轮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全省第一并获批为四星专业。建有江西省太阳电池新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交邮融合农村电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房地产建筑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2022年,学校立项省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协同创新项目和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单点突破项目2项,获得专项经费600万元,实现了纵向科研项目一次性全额资助经费的历史新高。学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00余项,教师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0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4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700余项、科研成果奖100余项。“工博士服务团”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中带来了23亿元的营业收入,在科研项目金融化中吸纳了近5亿元的外来投资,得到了中央媒体报道和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共获奖2769项,其中国家级400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728项,其中国家级89项。毕业就业率多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四次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

新余学院是一所文明和谐美丽的高校。近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党建和思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学校在全省高校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评中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校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创建,2017年,被评为第一届江西省高校十大文明校园连续三次获得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沐浴经典”“真人图书馆”“周末文化广场”等校园文化品牌。“沐浴经典”荣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真人图书馆”活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周末文化广场”项目列为江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1339”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力争获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新余,服务江西,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类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实力、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2021-2022学年,学校有36个本科专业招生,涵盖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八大学科门类,逐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类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8个,其中工学专业16个占42.11%、理学专业2个占5.26%、文学专业4个占10.53%、经济学专业1个占2.63%、管理学专业5个占13.16%、艺术学专业5个占13.16%医学专业2个占5.26%教育学专业3个占7.89%。其中省级一流专业4个,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同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第二轮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并获批为四星专业。


 

 

(三)在校生规模

截至2023年9月30日,学校有本科在校生15070人(含一年级3918人,二年级2925人,三年级4331人,四年级3893人,其他3人)联合办学1252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6322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0.00%。

 

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按时点统计)。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16322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0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0

硕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0

全日制

0

博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0

全日制

0

留学生数

总数

0

其中:本科生数

0

硕士研究生数

0

博士研究生人数

0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数(人)

0

普通预科生数

0

进修生数

0

成人脱产学生数

0

夜大(业余)学生数

160

函授学生数

9421

网络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0

中职在校生数(人)

0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4000人,实际录取考生4000人,实际报到3977人。实际录取率为100.00%,实际报到率为99.43%。特殊类型招生435人,招收本省学生3305人。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6个,文科招生省份16个。其中文史/历史类有9个省份超省控线50分以上,分别是吉林81分、广东73分、广西73分、山西70分、新疆69分、黑龙江68分、重庆62分、陕西62分、河南54分;理工/物理类有14个省超省控线50分以上的有14个省,分别是辽宁83分、河南83分、陕西81分、广西79分、新疆76分、黑龙江74分、吉林72分、贵州61分、广东57分、福建55分、山西54分、湖北53分、湖南51分、重庆51分。

2023年各省录取情况整体较好,普通类录取平均分、录取线差等相比上年明显提高,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2 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招生类型

录取数(人)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平均分与控制线差值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21

439.0

505.81

66.81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9

430.0

494.22

64.22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

369.0

441.75

72.75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6

344.0

423.0

79.0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7

333.0

374.14

41.14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5

379.0

430.6

51.6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3

360.0

454.33

94.33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2

404.0

465.0

61.0

吉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3

341.0

424.67

83.67

吉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7

292.0

374.86

82.86

黑龙江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7

287.0

375.14

88.14

黑龙江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3

341.0

413.33

72.33

江苏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6

448.0

497.0

49.0

江苏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5

474.0

509.8

35.8

浙江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25

488.0

551.64

63.64

安徽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0

440.0

485.4

45.4

安徽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42

427.0

464.81

37.81

福建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7

453.0

489.0

36.0

福建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9

431.0

498.11

67.11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783

472.0

510.56

38.56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944

445.0

482.06

37.06

山东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47

443.0

494.96

51.96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5

465.0

522.4

57.4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8

409.0

495.25

86.25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42

424.0

483.52

59.52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3

426.0

485.08

59.08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5

415.0

468.73

53.73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5

428.0

475.8

47.8

广东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8

439.0

505.12

66.12

广东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2

433.0

508.0

75.0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21

347.0

435.48

88.48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1

428.0

507.82

79.82

海南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16

483.0

562.69

79.69

重庆市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6

406.0

467.12

61.12

重庆市

本科批招生

历史

6

407.0

478.17

71.17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1

458.0

506.82

48.82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29

433.0

484.28

51.28

贵州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

477.0

505.0

28.0

贵州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6

371.0

433.83

62.83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5

465.0

511.2

46.2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0

405.0

461.0

56.0

陕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6

336.0

423.0

87.0

陕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

403.0

466.25

63.25

甘肃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4

420.0

449.57

29.57

甘肃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32

337.0

398.44

61.44

青海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6

330.0

345.33

15.33

青海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4

406.0

411.0

5.0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6

340.0

381.83

41.83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

421.0

473.25

52.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7

285.0

363.0

78.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

354.0

425.25

71.2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1人、外聘教师310人,折合教师总数为826.0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46:1

按折合学生数17312.1计算,生师比为20.96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6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5.19%;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0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40%;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47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0.49%。


3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本学年

671

310

826.0

20.96

上学年

623

299

772.5

20.98

注: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0.5+临床教师*0.5)

 


4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671

/

310

/

职称

正高级

47

7.00

55

17.74

其中教授

45

6.71

7

2.26

副高级

157

23.40

48

15.48

其中副教授

145

21.61

16

5.16

中级

288

42.92

141

45.48

其中讲师

255

38.00

46

14.84

初级

41

6.11

11

3.55

其中助教

26

3.87

7

2.26

未评级

138

20.57

55

17.74

最高学位

博士

62

9.24

10

3.23

硕士

411

61.25

74

23.87

学士

119

17.73

194

62.58

无学位

79

11.77

32

10.32

年龄

35岁及以下

172

25.63

92

29.68

36-45岁

274

40.83

121

39.03

46-55岁

165

24.59

71

22.90

56岁及以上

60

8.94

26

8.39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2、图3、图4。

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目前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思政课程教学团队1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2021-2022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22,占总课程门数的37.67%;课程门次数为1571,占开课总门次的29.70%。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84,占总课程门数的11.14%;课程门次数为389,占开课总门次的7.35%。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64,占总课程门数的9.93%;课程门次数为353,占开课总门次的6.67%。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06,占总课程门数的30.65%;课程门次数为1208,占开课总门次的22.84%。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75,占总课程门数的28.77%;课程门次数为1122,占开课总门次的21.21%。

注:以上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57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66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6.36%。

注:以上统计包含离职人员,只统计本校人员。


5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6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28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49.12%。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85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45.57%。

【注】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师资队伍建设

1.学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外引内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2023年,学校共引进博士14人,赴国内外高水平高校攻读博士学位41人。

2.坚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根据《新余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新余学院师德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我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考核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同时将师德规范教育纳入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等各类培训计划,摆在教师培训工作首位,贯穿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职业生涯全过程,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知识测试,每年年底开展教师师德考核工作,对全校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师德考核。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正确评价导向。一是通过双代会修订了岗位聘用方案,制定了聘期考核目标和任务,以动态管理激发人才活力。二是出台《新余学院博士特殊津贴调整认定暂行办法》,三是修订《新余学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和“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兼顾三支队伍平衡”的原则,建立教职工绩效工资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岗位能力、岗位工作年限等挂钩,与学校办学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激发二级学院的活力和各岗位人员的效能。

4.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导向,以教师能力发展为重点开展各类教师培养培训。全校接受各类教学培训的教师达到235人次。一是服务青年教师发展及需求,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开展2023年度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参训教师25人,完成14人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三是组织全校全体教职工参与了暑期教师线上研修、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全省高校师资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等各类省级培训,帮助各类教师开辟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渠道。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按照“经费保证、教学优先、满足需要、充分利用”原则,坚持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合理利用,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678.27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98.99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28.27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547.0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21.92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01.12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7。

7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3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137.87m2,产权占地面积为137.87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0.83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219512.64m2,其中教室面积116065.36m2(含智慧教室面积1200.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3365.36m2。拥有体育馆面积14280.0m2。拥有运动场面积233389.0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6322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84.47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5.01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3.45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66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87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14.30m2/生)。详见表5。

 


 

5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378652.97

84.47

建筑面积

408274.26

25.01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19512.64

13.45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3365.36

2.66

体育馆面积

14280.0

0.87

运动场面积

233389.0

14.30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86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290.78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4.02%。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5346.0台(套),合计总值0.910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46台(套),总值4259.89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6322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5574.67元。

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0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3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6032.48m2,阅览室座位数36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69.95万册,当年新增8946.0册,生均纸质图书98.17册;拥有电子期刊10.39万册,学位论文543.53万册。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8.58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442.07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35.14万篇次。

学校引进清华同方中国知网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超星学术视频、读秀学术搜索、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EBM 外文文献库、畅想之星光盘数据库等 27 种数据库。

4.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已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校园网主干达万兆,兆到桌面,出口带宽达20G, 有线网络覆盖学校所有楼宇,无线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为师生提供相对便捷的上网环境。现已启动第四代智能机房建设,为我校提供更稳定的网络运行环境。同时,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网络安全工作。校园网出口部署了边界防火墙IPs、上网行为管理、态势感知设备,校园网服务器区配备有一台WEB 防火墙下一代防火墙、IPS、防毒墙、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等设备,专门针对服务器区对互联网开放的网站进行防御。内网服务器区部署一台VPN,可控制服务器的授权合法互联网访问。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日益完善。学校整合了大部分校内业务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一卡通、科研管理平台、教务平台、图书系统、办公自动化人事、档案等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解决了每个系统各自一套账号密码的问题。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5个省级优势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入选省专业综合评价四星级专业,新能源产业学院获批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3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3.0人,所占比例为89.19%,获得博士学位的12.0人,所占比例为32.43%。

一是着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紧密对接教育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把一流专业建设作为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主要抓手。发挥一流专业示范作用和人才培养优势,辐射带动和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本科专业建设体系。主动谋划、提前布局,统筹各方资源,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培育与申报工作。通过“以需求为导向,培育特色专业,建设一流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实施课程建设工程,优化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四大措施,推进专业建设,突出特色,提升内涵发展。

二是深化“四新”建设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学校加快对新工科、新文科各专业的整合,统筹推进改造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重点突出对接全省房地产建筑产业链,2022年,新余学院获批成为“江西省房地产建筑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2022年,学校依托教育部新文科教学改革实践项目,重点打造“应星书院”和“京东书院”,带动全校学生积极参与“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营造了集成化的良好环境。学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积极落实江西省“2+6+N”产业体系和《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聚焦江西省钢铁、建材、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需求,重点建设钢铁产业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融合的示范性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增强学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彰显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改革成效。2022年,学校与产业企业界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机制,获批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

三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持续优化调整本科专业结构。根据《新余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出台《新余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和《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制定和修订了《新余学院新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新余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稿)》,逐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将本科招生专业控制在40个左右,形成五大专业集群,建设工学为主,文、理、管、教、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具有优势比较明显、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能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的专业体系。实施一流专业和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工程,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构建“新工科”下的现代产业学院和“新文科”下的书院专业融合发展模式。

四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新工科、新文科、现代产业学院、书院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持续强化OBE教育理念,修订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23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6所示。

6  全校各学科2023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哲学

-

-

-

理学

66.21

13.76

28.44

经济学

49.87

16.36

30.61

工学

63.73

16.17

36.04

法学

-

-

-

农学

-

-

-

教育学

65.68

25.68

36.53

医学

62.54

20.34

35.50

文学

71.94

18.76

22.66

管理学

59.47

16.56

33.23

历史学

-

-

-

艺术学

57.90

20.58

49.00

 

(二)课程建设

学校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纵深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学校大力实施“358”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教学改革。2022年,学校再次获批3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同时,学校还着力打造了《沐浴经典》《永远的精神——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等特色课程思政课程,其中《永远的精神——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项目获批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沐浴经典》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学校积极开展各级一流课程建设。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引领各类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探索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建设一批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程。以“课程负责人”建设为抓手,聚合优质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打造“金课”“金师”,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根据《新余学院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校现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等共计30余门,SPOC课程82门;其中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489.0门、4967.0门次。

【注】此处不统计网络授课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7。

7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本学年

2.66

3.76

20.23

上学年

4.84

10.42

22.81

31-60人

本学年

59.68

71.43

66.38

上学年

62.05

12.50

66.44

61-90人

本学年

7.05

0.75

4.56

上学年

6.64

16.67

4.72

90人以上

本学年

30.61

24.06

8.83

上学年

26.48

60.42

6.03

【注】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三)教材选用

学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严格落实《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文件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了《新余学院教材管理办法》,规范教材征订、补订工作,坚持教师初选、教研室论证、二级学院审批、学校审定的教材选用模式,严格选用教材,教材一律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及省部级规划或获奖教材,选用获奖教材的比例大部分学院达到80%,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情况也在稳步上升。学校党委重点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选用进行审核把关。

“马工程”教材应选尽选,统一征订,统一发放,统一使用。2022-2023 学年我校“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覆盖率和教材使用率均达 100%。学校无教材选用负面问题。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材,近三年,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共出版教材16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实验教学管理。目前,学校建有实验实训室185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1个。制定了《新余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定》等制度,要求根据培养方案修订实验教学大纲,严格按计划开出实验项目。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课程共计337门、536门次,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90门、376门次,开出实验项目3470项目,实验开出率99.71%三性实验项目占比64.74%。

学校有实验室管理人员共60人,其中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0.0人,兼职人员4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3人,所占比例为65%。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提升工程。学校本年度共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改建了19个实验室。全校共有四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大力开展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先后新建了“数控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移动机器人”实训项目和“组合、拼装夹具拆装”实训项目;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创新型学习的实践创新体系,设置了创新实训室,配备了3D打印机,三合一一体机(3D打印、CNC雕刻、激光雕刻),智能移动机器人、无碳小车等一批装备,用于学生第二课堂兴趣班学生操作和锻炼。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制定了《新余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意见》《新余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明确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注重与工程实践、生产、社会相结合,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力求做到真题真做。

本学年共有3963名学生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共提供了4835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共有508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占40.12%,学校还聘请了部分企业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7.8人。

坚持使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维普查重系统)对所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中“文字复制比”必须低于30%,杜绝毕业设计(论文)买卖、代写等作假行为,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022-2023学年共有多篇优秀毕业论文在期刊发表。音乐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的毕业晚会、毕业设计作品备受各方瞩目,师生反响热烈。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2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3000余人次。

实习实训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搭建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关系。二是保障到位,实习实训工作效果良好。学校面向全体工科专业开设工程实训,非机械类专业1-2周、机械类专业3-4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确保实习良好效果,各二级学院按照培养方案和实习大纲精心组织,同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做好实习的组织纪律管理、安全教育、成绩考核等工作。师范专业实习由学校统筹安排。学校出台了《新余学院实习经费管理办法》,每年安排实习、实训专项经费,规定医学类本科生1200元/人,艺术类本科生1000元/人,其他专业本科生800元/人。

社会实践开展良好。一是确保效果,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二是大力拓展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根据“打造三个平台、强化两种能力、明确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即打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公益实践三个平台,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明确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学校依托校地合作,大力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效明显提升。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牵头开展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26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40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400人。有各类创新创业资格证书的老师54人(创业指导师证、网络创业培训师证、SYB/GYB培训师证、KAB培训师证),依托对双创教研室和职就教研室的管理,开展教学活动,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推广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对全校采取小班化教学,通过以建促教、以改促教、以赛促教,以训促教,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强化师生互动,鼓励大学生进行更多的研讨和课堂参与,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水平。2023年11月我校教师在第三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指导教师技能培训及展示活动荣获全省一等奖;《网络创业基础与实践》获批2023年省级一流在线课程立项。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3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青年创客工场”经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

按照省教育厅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遴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项目40项,校级项目45项,参与学生490人次。2023年上半年我校大学生以大创项目为依托,共发表论文6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5项,省级及以上获奖11 项,研究报告48篇,实物作品4个。我校推荐学生论文入选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是全省高校中唯一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入选,实现历史性突破。

2023年全校学生共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104项,其中国家级Ⅰ类竞赛41项,国家级Ⅱ类竞赛29项,省级Ⅰ类竞赛28项,省级Ⅱ类竞赛6项。竞赛共获奖763项,重点竞赛获奖数大幅度提高,其中国家级Ⅰ类竞赛获奖75项,相比去年的56项,提升33.9%;省级Ⅰ类竞赛获奖447项,相比去年的349项,提升28.1%。重点竞赛成绩突出,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获得全国特等奖等。全校参与学科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398人,占全校专任教师一半以上,其中副高及以上指导教师119人,占比37%;博士指导老师41人,占全校博士65%。

 

(六)教学改革

学校着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力推动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其他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持续改进理念,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制度建设,在政策保障、激励机制、技能培训和条件支持等方面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保驾护航。借助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学校现有的各类优质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等质量工程项目和智慧教室、网络教学平台融合到一起,组织开展校级教学创新大赛,深入探索在线网络学习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等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全校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

深入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拟订《新余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出台《新余学院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实施方案》,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基础等必修通识课教学改革为先导,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探索多元化学习模式,坚持需求导向与分级分类指导相结合,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提高必修通识课教学质量。打造以校本特色选修课、网络精品公选课和“通识教育大讲堂”共同形成的“三位一体”公选课平台,拓展通识选修课教育资源。

本学年我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最近一届),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43项,建设经费达40.20万元。

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拓展教改研究项目申报渠道,推进教学改革与成果培育提升工程。因承担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志愿实习支教任务,学校获得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资格,2022年遴选推荐教师参加课题申报,有18项课题成功立项。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学校经教师自主申报、各二级学院推荐、校外专家分组评审,共计培育30项课题推荐为省级教改课题申报,获批25项,其中重点4项。无论是立项总数还是重点项目数都较上年度翻番,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出台《新余学院慕课教学管理办法》,倡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变革,优化教学设计,重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探索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2022年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项目类型

国家级(教育部)项目数

省部级项目数

总数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7

0

7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

1

1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

0

3

3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0

4

4

线下一流课程

0

1

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包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项目)

0

1

1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0

3

3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1.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应用特征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实力,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汇聚全校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工作机制;广泛而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根据“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服务新余发展大局”的发展思路,构建专业集群,强化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建设新增专业,全面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三是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引领各类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探索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四是建设一批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程。五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集基础实验、项目教学、工程实训于一体,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平台。

2.根据培养要求,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协同育人、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分类指导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结合行业需求,细化培养规格,明确“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四个能力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规定学时学分比例。二是根据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构建“一目标、二融合、三体系、四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培养“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实力、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以促进产教融合、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两个融合为推进路径,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三个体系,打造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平台。四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

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取得新突破

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复为首个“普职融合”改革试点高校,获评“江西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成为全省同时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八所院校之一。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单位,学生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年来共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得特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教学成果获奖的新突破。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不断优化现有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断拓展通识选修课教育资源,丰富选修课程种类,打造以校本特色选修课、网络精品公选课和“通识教育大讲堂”共同形成的“三位一体”公选课平台,落实教育部关于美育课、军事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新要求,注重通识教育平台中全校性必修公共课和选修课的建设。

二是参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合格评估专家整改意见,规范专业基础课程,对跨专业、跨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严格筛选,统一相关课程归属,形成更加科学的学科基础平台。狠抓专业核心课程,立足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落实国标要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专业方向课程遴选,强化专业教育平台建设。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给足学生见习、实习、实训学时,落实《新余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知识素质和社会实践综合能力。

四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购置网络智慧教学及资源中心平台(超星泛雅平台)、对现有智慧教室进行改造升级,将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室、学习通APP等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课程建设、教学互动、移动学习、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与建设、网络教学与图书资源利用等全方位的数字化;投入近25.2万元续购网络公选课平台(超星尔雅通识课平台),全年学生选课超过300门次,选课近29000人次,97%通过课程考核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优秀率70%左右。通识课平台为构建我校“三位一体”公选课课程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43.45门,其中公共课6.03门,专业课37.61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2233.32,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1652.58562.32。各专业学时、学分具体情况参见附表6。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强化顶层设计,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制度体系建设全过程;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党建工作与本科教育教学同频共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党建和思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学校在全省高校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评中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校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创建,2017年,被评为第一届江西省高校十大文明校园。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沐浴经典”“真人图书馆”“周末文化广场”等校园文化品牌。“沐浴经典”荣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真人图书馆”活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周末文化广场”项目列为江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江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召开党委会专门研究课程思政工作;先后出台《新余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两个指导全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召开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会,制定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358”行动计划。“358”行动计划具体内容为:从2020年起,用3—5年时间实现“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显著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全部课程、专业思政建设覆盖全部专业”三大目标,实施“思政课分类分众、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化改革”“课程思政深化改革”“专业思政试点改革”“举办‘求善’实验班”等五项重点改革,推进“制定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组织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加强课程思政金课建设”“推进一流专业和认证专业思政”“强化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专业思政”“评选课程思政‘天工金牌教师’”“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等八项重点任务,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全面性。

2.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学校从顶层设计、重点打造、体系建设三方面构建学校“大思政”格局。

一是出台《新余学院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余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建立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

二是全面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VR技术和新余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着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全力推进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我校思政课质量,让广大学生爱上思政课。

三是为深入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新余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系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务部与校工会在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联合组织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课程思政案例集评比。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7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名,所占比例为57.14%,具有博士学位4名,所占比例为57.14%。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优先研究解决;坚持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每位校领导联系12个教学单位,平均每学年听课10多节,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成为常态。学校各职能部门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全员服务教学”的思想,始终把服务教学作为重要任务。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学校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服务意识

强、管理效率高的本科教学管理队伍。校级教学管理人员6.0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所占比例为66.67%;硕士及以上学位5.0人,所占比例为83.33%。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33.0人,其中高级职称19.0人,所占比例为57.58%;硕士及以上学位27.0人,所占比例为81.82%。

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持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狠抓教学环节基本建设与质量监控,努力确保教学规范运行。教学管理人员以生为本,以师为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心全意服务教学,受到师生好评。本学年,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举办的各级各类研讨培训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调研交流会、教务管理交流活动,努力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82.0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82.0人,按本科生数16322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199.04:1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0人,所占比例为6.10%,具有中级职称的40.0人,所占比例为47.78%。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8.0人,所占比例为58.5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33.0人,所占比例为40.24%。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5.0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3264.40:1

(四)质量监控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所占比例为33.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0人,所占比例为100.00%。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60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973学时,校领导听课67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647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19982人次。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本科教学中

心地位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学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构建“三全三化六系统闭环式”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多维课堂教学评价、常规和专项教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内部质 量监控,以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和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等方式实现外部质量评价,不断完善“评价-反馈-改进-跟踪”质量保障闭环机制。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202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893人,实际毕业人数3892人,毕业率为99.97%,学位授予率为99.41%。

(二)就业情况

截至2023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0.73%。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59.33%。升学360.0人,占9.25%,其中出国(境)留学8.0人,占0.25%。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270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65%。辅修的学生7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04%。双学位学生76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47%。

七、特色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对办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战略目标,制定实施教学质量三年提升计划、科研水平三年提升计划、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有力促进了内涵建设水平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发展瓶颈逐步破解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等方面特色更加突显

(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被省教育厅批复为首个“普职融合”改革试点高校,获评“江西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成为全省同时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八所院校之一。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单位,学生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六年来共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得特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教学成果获奖的新突破。

(二)科研平台建设实现突破

牵头组建全省14条省重点产业链24个科技创新联合体之一的房地产建筑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牵头组建江西省智能建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高新区和江西汇亿公司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江西省锂电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江西省交邮融合农村电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省级科研平台2个,新增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西网络文学研究基地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江西省应星锂电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获省工信厅批准成立。成为全国新能源行业、国家数字建筑行业、江西省钢铁行业等八个国家、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副理事长、理事单位。年度到账科研项目经费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实现了科研体量10倍增长。2023年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实现省级人文社科类奖的突破。教师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和层次均有较大提升。

(三)服务地方做出新贡献

选派43名博士组建“工博士”服务团到企业开展帮扶,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科研成果产业化带动23亿元的营业收入,得到省领导肯定和批示,在全省科协系统推广经验,引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关注实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与新余市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所辖县区的交流合作,与定南县、新余高新区、渝水区等县(区)开展战略合作,实施服务地方项目230项。对口支援赣州定南县获得好评,帮扶省级贫困村大港亭村2019年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本科教学经费保障需进一步夯实

存在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起点低、底子薄 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 经费缺口大,经费短缺的问题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我校经费来源单一,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强,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层次人才引育留、教学科研设备更新维护等方面存在经费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改进计划:一是学校将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结合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需求,认真编制年财务预算,使教学经费、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更符合学校教学工作需要,使我校的年度经费预算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加大资金筹措,确保资金需求。协调省、市相关部门和领导,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足额到位,确保学校各项任务的完成,保障学校资金需要,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

存在的问题:学校的师资队伍数量、结构等总体情况呈逐年良性发展势头,但距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专任教师数量还需要增加,师资队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不同学科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仍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改进计划:一是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和研判当前人事工作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认真分析,深入调研,推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重点修订和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非职务性劳务报酬》《继续教育管理办法》《2023年管理服务岗绩效分配方案》《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做好人才引进。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和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瞄准2023年人才引进计划,和二级学院一起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和2024年师资招聘计划。三是创新思维落实教师培养培训。重点抓好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落实好疫情后岗前培训线下课程抓实抓细,确保培训质量。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们传授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师培训班,提供系统的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

 

 

附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100.00%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671

/

310

/

职称

正高级

47

7.00

55

17.74

其中教授

45

6.71

7

2.26

副高级

157

23.40

48

15.48

其中副教授

145

21.61

16

5.16

中级

288

42.92

141

45.48

其中讲师

255

38.00

46

14.84

初级

41

6.11

11

3.55

其中助教

26

3.87

7

2.26

未评级

138

20.57

55

17.74

最高学位

博士

62

9.24

10

3.23

硕士

411

61.25

74

23.87

学士

119

17.73

194

62.58

无学位

79

11.77

32

10.32

年龄

35岁及以下

172

25.63

92

29.68

36-45岁

274

40.83

121

39.03

46-55岁

165

24.59

71

22.90

56岁及以上

60

8.94

26

8.39

 

2)分专业情况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进教师

双师型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

020102

经济统计学

3

28.00

0

0

0

040106

学前教育

16

43.63

3

1

2

040201

体育教育

7

46.57

0

5

2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8

19.79

6

18

2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5

24.54

4

5

3

050201

英语

21

24.86

0

5

20

050262

商务英语

20

27.15

2

7

13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12

35.42

5

2

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2

25.25

2

0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

32.00

0

1

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

31.88

1

8

6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

17.82

1

2

1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

24.43

3

2

4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7

32.82

5

5

4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0

24.25

2

7

6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9

26.74

6

1

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0

52.30

2

3

2

080703

通信工程

12

35.92

2

7

3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6

38.83

1

1

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

37.85

1

3

2

080902

软件工程

14

32.64

2

4

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6

44.81

3

3

3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4

21.25

0

2

1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1

44.00

2

0

2

081001

土木工程

20

40.95

3

3

6

081008T

智能建造

6

29.67

1

4

4

101005

康复治疗学

10

30.70

3

6

0

101101

护理学

25

20.48

4

17

1

120105

工程造价

14

43.07

3

8

8

120202

市场营销

15

46.67

1

3

1

120204

财务管理

17

26.94

2

8

0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10

19.00

0

7

0

120801

电子商务

15

29.67

0

4

1

130202

音乐学

24

18.04

8

6

3

130206

舞蹈编导

8

20.00

4

0

2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5

36.80

1

2

1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4

31.00

3

3

5

130503

环境设计

18

26.00

1

6

12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20102

经济统计学

3

0

--

1

2

0

3

0

040106

学前教育

16

2

100.00

2

11

1

11

4

040201

体育教育

7

2

100.00

4

1

0

7

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8

2

100.00

1

25

0

19

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5

4

100.00

9

22

6

20

9

050201

英语

21

5

100.00

10

6

0

19

2

050262

商务英语

20

0

--

4

16

0

14

6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12

0

--

1

11

1

9

2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2

4

100.00

3

5

2

8

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

1

0.00

1

1

0

1

2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

2

100.00

4

9

1

6

9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

0

--

4

7

4

6

1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

2

50.00

3

9

8

6

0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7

1

100.00

6

10

8

8

1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0

2

100.00

4

13

5

11

4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9

0

--

8

10

3

12

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0

1

100.00

1

8

1

9

0

080703

通信工程

12

0

--

5

7

1

11

0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6

0

--

2

4

2

4

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

3

100.00

4

6

1

11

1

080902

软件工程

14

2

100.00

7

5

1

13

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6

0

--

6

10

1

9

6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4

0

--

2

2

0

4

0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1

0

--

2

9

2

7

2

081001

土木工程

20

1

100.00

0

17

1

14

5

081008T

智能建造

6

0

--

0

6

1

5

0

101005

康复治疗学

10

0

--

1

8

1

6

3

101101

护理学

25

2

100.00

8

14

1

7

17

120105

工程造价

14

0

--

3

11

1

13

0

120202

市场营销

15

0

--

3

12

2

11

2

120204

财务管理

17

1

100.00

5

11

1

14

2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10

0

--

3

6

1

5

4

120801

电子商务

15

1

100.00

2

12

0

15

0

130202

音乐学

24

2

100.00

5

17

1

9

14

130206

舞蹈编导

8

0

--

1

6

0

2

6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5

0

--

0

5

0

1

4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4

0

--

3

11

1

9

4

130503

环境设计

18

2

100.00

0

16

0

15

3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4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在招专业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38.0

36.0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造价,播音与主持艺术,康复治疗学,财务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学前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健康服务与管理,网络与新媒体,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经济统计学,舞蹈编导,智能建造

智能科学与技术,经济统计学

 

4. 全校整体生师比20.96,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10764.21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2290.78

7. 生均图书(册)98.17

8. 电子图书1377959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3.45,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1.07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1547.05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万元)1627.03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元)121.92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元)201.12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1651.0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门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5.0

33.0

6.0

30.61

3

0

16

040106

学前教育

28.0

45.0

0.0

46.2

0

0

16

040201

体育教育

22.5

21.5

0.0

27.41

1

11

5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3.5

33.0

0.0

36.1

1

3

8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9.0

18.63

0.0

23.37

0

11

172

050201

英语

22.0

3.0

0.0

15.34

0

15

174

050262

商务英语

20.0

9.0

0.0

18.01

0

4

83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29.0

25.5

0.0

34.06

0

0

16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41.0

2.0

0.0

26.22

1

12

77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1.5

18.5

6.0

30.67

5

1

46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5.0

22.0

0.0

34.55

12

2

56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3.0

26.0

0.0

35.87

9

2

56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0.5

25.38

0.0

33.66

6

5

37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31.0

27.5

0.0

35.24

5

5

37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31.5

27.25

0.0

35.39

6

5

37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0.0

29.5

0.0

35.95

7

2

5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0.0

31.4

6.0

37.21

11

15

209

080703

通信工程

23.0

28.25

6.0

31.06

7

14

178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37.0

26.75

0.0

38.64

8

0

16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4.5

32.0

6.0

40.06

8

1

56

080902

软件工程

39.5

24.5

6.0

38.79

7

2

139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5.0

32.5

6.0

34.85

7

8

57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39.5

26.5

6.0

39.76

7

1

58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2.5

22.5

6.0

33.33

8

1

56

081001

土木工程

23.0

37.0

6.0

36.14

6

3

29

081008T

智能建造

29.0

31.0

0.0

36.14

0

0

16

101005

康复治疗学

28.0

30.68

0.0

36.0

0

9

82

101101

护理学

28.0

29.4

0.0

35.0

3

9

126

120105

工程造价

24.0

35.0

2.0

35.76

1

2

24

120202

市场营销

26.0

32.0

6.0

30.77

3

2

35

120204

财务管理

19.0

41.0

6.0

32.52

3

0

16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30.0

34.94

0.0

39.6

0

9

61

120801

电子商务

20.0

32.0

6.0

28.49

2

1

18

130202

音乐学

29.0

48.5

0.0

48.44

0

11

42

130206

舞蹈编导

35.0

52.5

0.0

54.69

0

0

16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9.0

31.5

0.0

38.78

0

2

19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2.0

70.0

0.0

57.5

0

0

16

130503

环境设计

27.0

46.0

0.0

45.34

0

0

16

全校校均

/

28.49

30.07

2.11

35.37

6.37

2

45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130503

环境设计

2602.00

76.02

23.98

66.03

33.97

161.00

50.62

22.98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644.00

79.27

20.73

44.18

55.82

160.00

58.13

20.63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096.00

81.68

18.32

58.40

41.60

156.00

66.03

15.38

130206

舞蹈编导

2192.00

75.18

24.82

58.21

41.79

160.00

56.88

21.25

130202

音乐学

2160.00

73.33

26.67

63.15

36.85

160.00

58.13

22.50

120801

电子商务

2152.00

76.21

23.79

69.70

30.30

182.50

50.68

17.53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2208.00

79.35

20.65

74.73

25.27

164.00

64.33

17.38

120204

财务管理

2216.00

78.34

21.66

75.99

24.01

184.50

47.97

16.26

120202

市场营销

2152.00

74.72

25.28

81.60

18.40

188.50

51.19

18.04

120105

工程造价

2288.00

84.62

15.38

75.70

10.49

165.00

86.67

13.33

101101

护理学

2468.00

79.66

20.34

71.64

28.36

164.00

65.24

17.68

101005

康复治疗学

2466.00

70.48

29.52

71.13

28.87

163.00

59.82

23.01

081008T

智能建造

2256.00

80.50

19.50

77.39

5.67

166.00

61.14

12.35

081001

土木工程

2258.00

81.22

18.78

73.96

25.95

166.00

58.43

15.96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88.00

73.18

26.82

71.84

28.16

165.00

55.45

21.21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2120.00

76.98

23.02

73.77

26.23

166.00

59.04

17.1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208.00

81.88

18.12

76.45

23.55

165.00

80.00

15.15

080902

软件工程

2064.00

77.13

22.87

73.45

26.55

165.00

54.85

18.1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72.00

83.78

16.22

74.71

25.29

166.00

58.13

17.47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2208.00

83.33

16.67

80.62

19.38

165.00

62.73

13.94

080703

通信工程

2240.00

77.14

22.86

77.32

22.68

165.00

84.85

15.1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224.00

82.73

17.27

77.43

22.57

165.00

81.82

18.18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232.00

83.87

16.13

78.85

21.15

165.50

62.84

13.60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216.00

82.67

17.33

80.32

19.68

166.00

60.84

14.46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2224.00

76.98

23.02

80.22

19.78

166.00

56.63

19.28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232.00

79.21

20.79

81.81

18.19

166.00

59.04

17.47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168.00

82.29

17.71

80.72

19.28

164.50

62.61

14.59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144.00

82.09

17.91

80.97

19.03

165.00

61.52

14.55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72.00

79.15

20.85

74.71

25.29

163.00

59.20

16.56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304.00

87.50

12.50

84.38

15.63

164.00

73.17

10.98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2160.00

82.22

17.78

64.07

35.93

160.00

59.38

15.00

050262

商务英语

2268.00

74.60

25.40

76.72

23.28

161.00

77.64

22.36

050201

英语

2368.00

82.43

17.57

81.93

18.07

163.00

84.05

15.95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320.00

80.00

20.00

78.19

21.81

161.00

66.46

21.7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112.00

63.64

36.36

75.09

24.91

156.50

65.50

30.67

040201

体育教育

2192.00

72.26

27.74

84.58

15.42

160.50

69.47

26.17

040106

学前教育

2144.00

76.12

23.88

65.67

34.33

158.00

62.03

20.25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328.00

73.20

26.80

80.93

19.07

189.50

49.87

16.36

全校校均

/

2233.32

78.56

21.44

74.00

25.18

165.58

63.03

17.86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6.36%,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3。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6.67%。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5。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9.97%,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7。

附表7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20102

经济统计学

42

42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247

247

100.00

040201

体育教育

85

85

100.0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86

86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46

146

100.00

050201

英语

133

133

100.00

050262

商务英语

126

126

100.00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89

89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84

83

98.8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7

37

100.0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42

142

100.0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9

89

100.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

85

100.00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05

105

100.00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03

103

100.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41

141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79

79

100.00

080703

通信工程

74

74

100.00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42

42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1

41

100.00

080902

软件工程

123

123

100.0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81

81

100.00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42

42

100.00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84

84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248

248

100.00

101005

康复治疗学

91

91

100.00

101101

护理学

181

181

100.00

120105

工程造价

212

212

100.00

120202

市场营销

118

118

100.00

120204

财务管理

142

142

100.00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91

91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175

175

100.00

130202

音乐学

147

147

10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8

38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72

72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72

72

100.00

全校整体

/

3893

3892

99.97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9.41%,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8。

附表8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20102

经济统计学

42

42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247

246

99.60

040201

体育教育

85

85

100.0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86

86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46

146

100.00

050201

英语

133

132

99.25

050262

商务英语

126

126

100.00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89

89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83

83

100.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7

34

91.89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42

141

99.3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9

88

98.88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

85

100.00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05

105

100.00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03

102

99.0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41

141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79

78

98.73

080703

通信工程

74

74

100.00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42

41

97.62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1

40

97.56

080902

软件工程

123

122

99.19

080905

物联网工程

81

81

100.00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42

42

100.00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84

80

95.24

081001

土木工程

248

247

99.60

101005

康复治疗学

91

91

100.00

101101

护理学

181

181

100.00

120105

工程造价

212

208

98.11

120202

市场营销

118

118

100.00

120204

财务管理

142

141

99.30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91

90

98.90

120801

电子商务

175

175

100.00

130202

音乐学

147

147

10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8

38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72

72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72

72

100.00

全校整体

/

3892

3869

99.41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0.73%,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9

附表9 分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

020102

经济统计学

42

30

71.43

040106

学前教育

247

200

80.97

040201

体育教育

85

68

80.0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86

74

86.05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46

119

81.51

050201

英语

133

98

73.68

050262

商务英语

126

122

96.83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89

78

87.64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83

70

84.34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7

31

83.78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42

120

84.51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9

73

82.02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

67

78.82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05

83

79.05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03

85

82.52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41

118

83.69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79

64

81.01

080703

通信工程

74

61

82.43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42

30

71.43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1

32

78.05

080902

软件工程

123

94

76.42

080905

物联网工程

81

70

86.42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42

28

66.67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84

74

88.10

081001

土木工程

248

205

82.66

101005

康复治疗学

91

61

67.03

101101

护理学

181

154

85.08

120105

工程造价

212

185

87.26

120202

市场营销

118

93

78.81

120204

财务管理

142

96

67.61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91

72

79.12

120801

电子商务

175

129

73.71

130202

音乐学

147

114

77.55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8

28

73.68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72

53

73.61

130503

环境设计

72

63

87.50

全校整体

/

3892

3142

80.73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95.53%,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10。

附表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20102

经济统计学

126

123

97.62

040106

学前教育

185

177

95.68

040201

体育教育

323

316

97.83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449

405

90.2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597

579

96.98

050201

英语

942

894

94.90

050262

商务英语

501

460

91.82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382

376

98.43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75

269

97.8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83

80

96.39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77

362

96.02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81

275

97.86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34

330

98.80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477

472

98.95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437

432

98.86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38

429

97.9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41

423

95.92

080703

通信工程

408

382

93.63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227

219

96.4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73

370

99.20

080902

软件工程

461

291

63.12

080905

物联网工程

312

283

90.71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130

127

97.69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19

317

99.37

081001

土木工程

725

710

97.93

101005

康复治疗学

244

241

98.77

101101

护理学

566

554

97.88

120105

工程造价

632

625

98.89

120202

市场营销

370

362

97.84

120204

财务管理

460

446

96.96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237

230

97.05

120801

电子商务

480

470

97.92

130202

音乐学

481

456

94.80

130206

舞蹈编导

100

100

10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179

175

97.77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44

323

93.90

130503

环境设计

390

374

95.90

全校整体

/

14086

13457

95.53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023年11月17日24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在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系统,开展了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调查对象为全校全日制在校本科大学生(大一新生除外)。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及所在学院。第二部分为学生学习满意度现状调查,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教学条件和资源、教师教学能力、学习风气、实习实训、所学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共设计7个单选题,分别设“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选项;第三部分为问答题,设 1 个开放性问题,就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建议。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度达 84.12%,对教学条件和资源满意度达 80.18%,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达78%,对实践教学满意度仅为 78.90%,对学校校园学习氛围满意度84.90%,对自己的收获和进步满意度达 83.8%;折合学生学习满意度为81.69%,总体来看,我校学生对本科教学基本上呈满意状态。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和毕业生的评价,本学年学校先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满意度,我校学生工作处委托第三方——麦可思教育研究院,对我校2022届毕业生进行了网上调研。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6%。